市级技术服务平台简介
Platform Profile
      上海市智能系统人因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原名:上海智能视觉人因工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复,由光华临港工程应用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暨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承担建设,与复旦大学共建,技术服务平台凝聚了复旦新工科、生物学、医学和交叉学科高水平团队,聚焦于安全照明、人本照明的关键需求,以光和照明对人和生物的重要关键影响机理为基础,提炼人因工程学共性规律和学科特征,结合人类学人体表征手段,拓展建立多维度的人因工程研究服务平台,服务于交通和光健康领域的人因工程共性需求。        技术服务平台与共建单位共同举办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IFAL),建设有多处实验基地达2300㎡,服务平台围绕人因工程共性机理研发、共性应用技术研发、高端国际合作、科技成果孵化等领域,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创新技术为源,模式创新为先”的产学研融合新模式,推动智能系统人因工程技术研发、创新、成果孵化及转化落地,促进智能系统人因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壮大。

平台顾问
平台顾问
平台顾问
平台主任
平台副主任
技术骨干
技术骨干
技术骨干
技术骨干
技术骨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德国马普学会外籍会员

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理事

上海市遗传学会理事长

上海市人类学会理事长

金力
平台顾问

陈迎春

平台顾问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常委

中国商飞-北航大飞机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远程宽体客机型号总设计师

C919大型客机常务副总设计师

C929总设计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飞机总体气动设计工作,主要参加和主持了“飞豹”、 MPC-75、AE100、小鹰-500、ARJ21、C919、C929等型号飞机的研制和有关国际合作,主持多项国家和部级预研课题。

张立华

平台顾问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

复旦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

元宇宙智慧医疗研究所所长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科技创新 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责任专家、主审专家和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指南编制专家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人机融合智能专业委员会 主任

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副主任

吉林省智能科学与工程联合重点实验室 主任

复旦临港产业化创新平台主任

林燕丹

平台主任

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先进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德国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 联合培养博士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EMBA

科学研究荣誉学会(Sigma Xi)Full member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第六分部副部长,第四分部中国国家代表TC1-91 主任、JTC1、TC1-84、TC3-46  、TC3-62、TC4-48委员

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会委员

中国创造学会人因工程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 主任

中国照明学会智能交通照明委员会 主任

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IFAL)创始人/主席

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委员,ISO274(光与照明)技术专家



王久存

平台副主任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生命科学学院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

皮肤表型组学研究联合实验室共同主任

复旦大学风湿免疫过敏性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

硬皮病临床与研究国际协作网(InSCAR)副理事长

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作为Site-PI(地区PI)承担NIH-U01项目,领导中国地区硬皮病及强直性脊柱炎HLA区域精细结构分析。任Laboratory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Scleroderma and Related Disorders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及分子致病机理研究。

罗竞春

技术骨干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表型测试平台主任

工作履历:1993年获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任住院医师,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进行市场营销工作。1999-2001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从事人类遗传学博士后研究。

研究方向:表型测量方法与检测技术研究、表型测量标准化研究、人类表型组学、基因组学。

侯丹丹

技术骨干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 博士后

研究方向:光生物效应、人体节律表型组学、照明人体工效学、颜色科学

周莉

技术骨干

复旦大学 博士

研究方向:非成像光学设计和视觉与颜色科学

宋俊

技术骨干

复旦大学 博士

研究方向:基于人机工效的汽车内饰光环境评价模型

参与多项飞机、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视觉人因照明研究项目,同时参与照明方向光学质量控制相关解决方案的制定、技术支持以及项目实施。对人因照明研究、光品质测试与评估、实验室建设的方案制定与实施有丰富经验。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学研究院及六次产业研究院博士后

研究方向:高原环境对皮肤表型形成的机制解析及皮肤颜色和晒黑能力多样性的分子机制。

马彦云
技术骨干
   团队建设 / Group
   ————————
团队部分成员
       
       平台建设初期,由3家共建单位发起成立(复旦临港平台、复旦大学、上海复瞻),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新增5家共建单位(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中国商飞、复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上海馥盾、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视听安全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形成集飞机天空光环境与人机交互、汽车光环境与人机交互、人类表型测试、皮肤人因测试、视听综合人因研究等多维融合的研究和服务资源,增强平台研发能力和对外服务能力。

建设单位
光健康、光生物、光医疗应用
汽车智能座舱
系统人因工程、
人机融合评估
飞机、船舶驾驶舱
聚焦领域 / Focus Area
—————
实验基地 / Experimental Base
—————
睡眠舱光健康研究实验室
睡眠舱光健康研究实验室
飞机光环境模拟舱人因实验室
飞机光环境模拟舱人因实验室
飞机光环境模拟舱人因实验室
飞机光环境模拟舱人因实验室
汽车模拟驾驶实验室
汽车模拟驾驶实验室
光环境参数测试实验室
光环境参数测试实验室
交通光环境人因测试实验室
交通光环境人因测试实验室
任意光环境视觉感知评估实验室
任意光环境视觉感知评估实验室
颜色视觉与影像实验室
颜色视觉与影像实验室
VR、显示、模拟驾驶实验室
VR、显示、模拟驾驶实验室
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
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
系统生物学和高原预习服光环境实验室
系统生物学和高原预习服光环境实验室
汽车光环境模拟实验室
汽车光环境模拟实验室
实验室多维测试系统
实验室多维测试系统
原位力学实验系统
原位力学实验系统
台式扫描电镜
台式扫描电镜
多功能推拉力测试机
多功能推拉力测试机
电磁干扰(EMI)测试系统
电磁干扰(EMI)测试系统
Parylene真空镀膜机
Parylene真空镀膜机
多导睡眠记录仪
多导睡眠记录仪
波长计
波长计
NIKON显微镜
NIKON显微镜
      覆盖汽车、飞机、睡眠、光健康等多领域的人因研究平台,实验基地2300㎡,共11处实验室,包含睡眠舱光健康研究实验室、飞机光环境模拟舱人因实验室、飞机光环境模拟舱人因实验室、光环境参数测试实验室、交通光环境人因测试实验室、任意光环境视觉感知评估实验室、颜色视觉与影像实验室、VR、显示、模拟驾驶实验室、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汽车光环境模拟实验室、系统生物学和高原预习服光环境实验室。实验基地围绕人因工程共性机理研发、共性应用技术研发、高端国际合作、科技成果孵化等领域,目标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影响力的协同创新试验平台。
仪器设备
       依托人因平台建设投入的科研仪器,及共建单位已有的科研仪器资源,人因平台建有设备共享站,在满足自身项目研发的基础上,同时开放对外使用,增大科研仪器的使用频率,更好的服务科技发展。

关键技术 / Key Technology
—————
建设成果 /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
—————
       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结合项目服务实际开展情况,积极申报知识产权,现已申请知识产权25项,包含15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和7项软件著作,促进形成国内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基础。
       促进专利转化,推进专利运营。组织平台专利参加专利运营大赛,平台知识产权授权后,组织相关知识产权在上海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进行专利开放许可推广,推动平台专利转化。

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26篇

参与撰写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4项。
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CMA资质认证。


       建立合作交流机制,不定期组织联合参观。合作培养人因工程人才,由复旦大学进行招生,在学校进行课程学习,后在平台开始人因实验及实践,已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10名。

       举办首期中国照明学会汽车照明设计师培训,专注于探索汽车照明设计的前沿动态及技术革新,邀请了业内专家讲授汽车照明设计学习课程,并辅以实际设计案例,使学员深入了解汽车照明设计知识、标准和软件,掌握新材料的评价与选型、新型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等,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



人才培养
举办影响力活动
汽车照明设计师培训

专利、论文、标准及资质
       平台建设至今,联合举办2022、2023、2024中国国际汽车照明论坛,累计参会人员1200余名,参会企业450余家汇聚全球顶级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企业嘉宾,共同探讨AI技术在汽车照明中的最新研发、市场趋势及视觉科技领域的前沿热点话题与创新科研成果。

       平台联合上海5大高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举办2023、2024“人因照明与颜色科学”学术论坛。论坛现场就人因在智能驾驶、脑机接口、元宇宙、半导体激光、AI照明等热点领域的应用展开交流,共话人因工程创新的未来趋势。
合作伙伴 / Partners
             
        人因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以来对外提供服务收入1000余万元,对外服务次数20余次。平台建立以来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人体工效学的立体体验参数研究、驾驶舱照明试验方法、机动车照射装置路面投影研究等多个项目,均为对行业内的技术和产品应用进行研究,为服务企业的产品设计与评估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前景展望 / Prospect Forecast
__________

     平台主任林燕丹教授牵头成立中国创造学会人因工程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未来平台依托中创会人因创新专委会进一步开展人因工程技术服务。
     通过联合主办高端学术会议活动,参与标准制定与科研活动,开展科普教育与培训和举办人因工程与产业创新大赛等方式, 推动人因工程与产业创新领域技术创新和发展,促进研究与成果转化。

复旦临港产业创新平台
------------------————————————————————————————————————————————————————————————————
联 系 方 式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镇
         海洋四路99弄6号楼
联系电话:021-58162556
邮编:201306


快 速 链 接
微信公众号